因『艺』而始 』 以『善』传承

2023-08-14 08:26:21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在这里我们选择这种颜色的线,让香包看起来颜色更鲜亮、外形更立体……”

在户部商都五楼非遗传承基地的教室里,徐州非遗传承义工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正在手把手地教导来此学习的失业失力人士,耐心地从一针一线的绣法开始教起。安静的环境中,手工艺学员全神贯注于自己手中的作品。每当走过教室看到这样的场景时,非遗传承义工服务队的创始者、负责人郭贯男女士都会感到由衷地欣慰,在这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社会公益的传递恰如学员手中横平竖直的纺线,共同构成了一件精美而和谐的作品。

一个绣球,开启公益慈善之路


(资料图片)

在郭贯男心中,徐州非遗传承义工服务队的创立与发展是因“艺”而始、以“善”传承。

作为中国绳编高级工艺师、徐州香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郭贯男从十几年前开始学习和制作香包、绣球,凭借多年的制作经验,具有徐州特色的创意绣球成为了她作品的一大亮点。

郭贯男说,随着自己制作绣球、香包手艺的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手工艺爱好者慕名而来,其中一位来自铜山区的残疾妇女,她在母亲的引领下来到了工作室。因为看到展览中绣球的精致与美感,这位残疾妇女希望自己能跟随郭贯男学习绣球制作手艺,在满足爱好的同时补贴家用。

热情善良的郭贯男没有因妇女的身体残疾而拒绝,而是以更加认真负责的态度指导她制作手工艺作品,还为她自主创业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支持。看着自己第一位学生从刚来到工作室时的孤单抑郁,到勤学苦练时的质朴踏实,再到创新创业后的乐观开朗,郭贯男深刻地认识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文化认同、文化凝聚的发展之路,同样也可以为劳动者带来尊严和幸福感。

携手同心,扶危济困不独行

“我们快点把布料区分好。”“再多准备几种颜色的面料。”在培训基地的办公室里,郭贯男与志愿者们一同准备着制作原材料。制作香包的布料需要按形状区分,制作剪纸的纸张需要提前裁剪,制作面塑的面团要准备多达20种颜色,课前准备的工作总是这样忙忙碌碌,而郭贯男已经逐渐习惯了这种状态。

对社会弱势群体采取的特殊帮扶模式,使得郭贯男的公益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一开始的单打独斗,到后来十几位志愿者的加入,截至2023年3月,我们已经有77名志愿者。”郭贯男很高兴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伴随着志愿团队人数的提升,学员人数也逐渐从几百人扩大到几千人、几万人。“仅2022年的一年里,非遗传承义工服务队成功举办1273场手工制作活动,全年共有38190人次参与我们的非遗手工课堂。”郭贯男介绍说。

但同样因为活动次数的急剧增多,原材料的准备处理任务就更加艰巨。一项项复杂繁重的任务使得办公室里到处都有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志愿者们经常累到手、脚抽筋。“即使在最辛苦的时候,我们一边做活一边分享自己遇到的各种有趣见闻,笑着闹着也就做完自己的事情了。”即使是繁重的工作,也无法抵挡志愿者们对于公益事业的巨大热情。

展望未来,打造创业“新阵地”

徐州非遗传承义工服务队的努力,使得我市失业失力女性公益事业的未来发展更加值得期待。

“我们希望更多失业失力群众能通过传统工艺创新,有效解决收入问题。”在郭贯男的号召下,非遗传承义工服务队在工作中,积极与学员交流,鼓励他们创新突破。通过高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深度开发手工艺产品的市场价值与艺术价值,从而推动失业失力群体创业就业现状有效改善。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学员的实际需求,非遗传承义工服务队持续推动创业基地扩建,“现在我们的基地占地面积700平方米,有亭台楼阁、大小学习室、沙龙区,能够同时容纳近300人开展活动。”郭贯男说。

同时,郭贯男带领着非遗传承义工服务队实施数字化平台的改善与丰满,通过多元化培训、实操化演练、项目化开发、灵活化就业等方式,积极搭建女性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将产品进行升级更新,提供宣传拓展的服务支持,为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众提供免费公益活动培训。

郭贯男与非遗传承义工服务队的各位志愿者们通过辛勤的努力,在非遗传承与公益慈善两项事业中找到了平衡的支点,支撑起了每一个来到这里的社会弱势群体心中的创业、就业梦。这种“善”与“艺”的结合,既是技艺的传承,也是灵感的闪耀。

关键词:

推荐内容